一、人才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等方面全面发展,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具备音乐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,具有对音乐理论分析、研究的初步能力,能在文化馆站、教育机构、企事业单位(团体)等从事音乐理论分析与研究、音乐教育、音乐活动组织以及音乐创作、审美、编辑、制作等工作,具有“信、敏、廉、毅”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。
目标 1 :扎实的理论基础。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音乐学理论基础的学生,通过系统学习,理解和掌握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与研究方法,具备在音乐学领域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。
目标 2:精湛的专业技能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,使其具备在音乐创作、表演、教学、编辑、管理、制作等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,为职业发展奠定专业基础。
目标 3:跨学科的综合素养。培养具有“理乐相济、财艺兼修”特色的复合型人才,胜任文化、教育、媒体、创编、乐器修造等多领域的需求,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。
目标 4:提升社会实践能力。注重实践教学,通过组织实习实训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,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,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目标 5:培养国际创新人才。本专业鼓励学生勇于创新,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音乐人才,推动中国音乐的传承发展,推动国际音乐的交流创新。
二、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
本专业旨在秉承“信、敏、廉、毅”校训,培养系统掌握音乐学基本理论素养,能够在文化、教育、媒体、创编、乐器修造等领域从事研究、教学、编辑、管理、制作等工作,具有“理乐相济、财艺兼修”特色的复合型音乐人才。本专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
(1)形成了以教授、博士为主体的学科团队。音乐学专业方向现有团队成员26人,其中,高级职称9人,博士12人,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达95%。现有教师中不少从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新西兰、俄罗斯等国外著名音乐学院学成归来,其余教师多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音乐专业院校。同时,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,多为教师分别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、新西兰奥塔哥大学、海参崴国立音乐学院、韩国加图立大学、等高校攻读博士及访学,因此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较紧密的合作关系。
(2)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。近五年来,本学科方向围绕声乐与器乐的表演、教学开展深入研究,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。在《Life Science Journal》、《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》、《Sciences of Europe》、《中国音乐学》、《中国音乐》、《黄钟》等中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,其中SSCI、SCI/EI和РИНЦ/ВАК检索论文40余篇;出版专著/教材近10部;省级精品课程4项、校级精品课程2项。
(3)科研经费充足。近五年来,本学科方向共立项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,其中,国家社科基金1项、国家艺术基金1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,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基金项目1项,省社科基金项目、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、省教改项目、省艺术规划项目等20余项,科研进校经费近百万元。为本学科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经费保障。
三、主要专业课程
主要课程有合唱、指挥、中西音乐史、基础乐理、视唱练耳、中外民族音乐概论、和声、曲式与作品分析、声乐、钢琴、器乐、毕业论文(设计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