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培养目标:
本专业依托财经类与统计学学科优势,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具有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,适应科技变革新形势,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具备数据处理分析、决策分析等能力,且能够运用社会学、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,促进社会治理以及社区发展与建设,提供智能化社会服务,精细核算社会服务成本与效益,有效预测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,能在党委社会工作部、民政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、统计、司法等党政部门,学校、医院、社会福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,以及社会团体、基金会、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从事相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,能秉持“信、敏、廉、毅”的校训,培养“诚实守信”的崇高信念和职业道德、“敏学为基”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、“廉洁奉公”的自律意识和人格修养、“坚毅果敢”的进取精神和非凡勇气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。
专业特色与竞争优势:
本专业在江西省排名第一,获批全国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软科A类专业,具备“本科—硕士—博士”完整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具体特色与优势如下:
1.实施本科生导师制,引导个性化、拔尖型人才培养。本科生导师均由理论与实务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担任,每名导师指导2~3名学生。学院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,要求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,熟悉学生家庭状况和心理状况,了解学生的困难、需求与生涯规划,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、学业、科研、就业和考学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扶,引导个性化、拔尖型人才培养。
2.突出三个课堂联动,引入实务导师进课堂,强化实务能力培养。围绕厚基础、强实践,不断健全实践教学体系,突出三个课堂联动,引入实务导师进课堂,强化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。第一课堂为校内课程教学,包括课堂教学、实验室教学,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、实验、模拟、课程设计、论文、专业综合能力考查与评估。第二课堂是指校内课外实践活动,包括学生社团、俱乐部、各类培训、考证考级、自主实践、学科专业技能竞赛、读书活动等等。第三课堂为校、政、企、社合作的社会工作实习实训平台。这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社会服务、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的现实社会课堂。同时,为打通三个课堂,还引入一些业界精英、实务专家进入课堂,实行双师教学。通过三个课堂联动,健全了实践教学体系,抓实了实务技能的训练。
3.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、学生科研课题、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,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。本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,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,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,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。
4.体现财经管理特色,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依托我校金融、会计、管理等专业以及我院社会学、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,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特点,努力拓宽学生的社会适应面与就业竞争力,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学、心理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、金融学等交叉学科背景,培养能够从事社会管理、非营利组织财务与管理、基金会筹资融资、理财咨询、企业社会工作、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项目策划与评估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
5.培养国际化社会工作人才。通过开设社会工作双语课程、二阶段短期国际化课程或讲座、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、交换生项目、赴港实习项目等,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国际发展趋势,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的理论视野;探索在师资交流、学分互换、学生学业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,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的学习体验,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实务能力。
主要专业课程:
社会工作概论、社会学概论、社会政策概论、社会调查研究方法、计算社会学、个案工作、小组工作、社区工作、智慧社区治理、社会网络分析、Python语言与数据分析、社会统计学、社会政策分析等